从去年十月份开始,一切都变得很不寻常,一直处于很压抑的状态,甚至于影响了其他人。内心的矛盾在于我分不清楚别人对我说的话倒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自己做的事情到底能不能成,迫于责任 一直压制自己学其他东西的冲动,付出到底值不值,哈哈哈,以至于听到别人问我到底怎么想的时候浑身颤抖,脸憋得通红,不能说话,不能听到任何逼迫的声音。。真是糟糕极了。而现在过去之后,突然对这个世界也没什么兴趣了。我想摆脱这个状态,可就像是发烧之后打点滴,一星期都处于懵然之中一样,无论怎么想开心的事情都想不起来。我能想到的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凡事看淡看轻,现在的状态就是,我现在也必须要做一件持久的事情,更博是我现在要完成的事情。希望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我在知乎看到了应激如何影响情绪,感觉还不错,分享大家
应激如何影响情绪?不同两维结构对应激的易感和耐受。
各种应激将体现为相应的情绪,如压力应激,容易产生忧虑和失落。如果对压力应激的耐受力不足,就容易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把忧虑合理化、把悲伤代偿。其它应激也依此类推。
12型应激:伤害性压力应激,伤害带来的沉重压力,营造了悲伤氛围。
21型应激:挫折性压力应激,这种压力中充满了对失败、挫折的忧虑。
22型应激:压力性挫折应激,那些形成持续心理阴影的失败,让人深恶痛绝(厌恶)。
31型应激:失依性挫折应激,令亲密关系和心灵寄托破灭的挫折打击最让人沮丧(抑郁)。
32型应激:挫折性失依应激,当社会性价值的丧失源于自身的失败,这是焦虑的心理根源。
41型应激:伤害性失依应激,当社会性价值的丧失源于外界的破坏,我们的回答就是愤怒。
42型应激:失依性伤害应激,会令人失去依靠(安全感)的伤害,导致恐怖情绪。
11型应激:压力性伤害应激,带有环境压力的伤害应激,导致对事物的消极态度。
当然,亲人离散等使反馈性下降的因素,也是一种心理的打击,在导致反馈性下降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也拉低了动力性。
也就是说,一个创伤事件有可能同时产生四种应激效果。比如地震中,既有直接的伤害,也有失去亲人、熟悉环境的失依,还有潜在的生命威胁,也可能遭遇失败打击。但其中有些是主要的,有些是次要的。
意识系统具有一定的耐受阈限来消化轻微的创伤,强烈的创伤则会促使意识系统原本的两维结构跨越平衡的临界点,呈现各种障碍症状。(从这个角度来看,障碍症也是意识系统的一种应对模式,本质上有其生存价值。)
意识系统的两维结构越平衡、适度,离失衡、异常就有更广阔的纵深来调整恢复,则应对生活应激的耐受力越高。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作用不止于防止瞌睡,适度的无害痛觉有利于内部动力的整合凝聚,这一点可用于开发一种提升意识系统动力性的仪器。
不同性格对心理刺激的承受能力:
我们的精神系统易感相同位型的心理刺激,容易启动相应的特征性行为。比如:
计划型对压力刺激更敏感(不堪承受,易启相应行为),但对失依刺激的反应阈限较高(更能承受)。临机型与此相反。
主动型对伤害刺激更敏感,被动型则对挫折刺激更敏感。
与心理刺激对应的是心理支持,心理支持的作用不是单纯对那一个维度的升降调节,而是改善两维失衡,是对治一切意识障碍的万灵丹。
应激导致的异常后果有两种:进行性两维失常,效果性两维失常。
因应各自的两维结构,个体形成了相适的具体应对模式,进行性是指两维失常导致偏离了这个相适的最惬意状态。因为原来的两维结构与相应的行为逻辑已经在个体与环境之间建立了一种现实的“均衡”,超出阈限的突发刺激,不管是什么性质,都会对这种现实的“均衡”造成伤害,产生一种“进行性的两维失常”。
而进行性失常的固化和长期化即是效果性失常。效果性失常中有些是原有两维特征的强化,相对容易导致障碍,其它方向的改变实际上使原两维结构趋向更均衡(适度),通常导致正性影响。
进行性失常是相对平常状态的失衡,而效果性失衡是绝对性的两维失常。
(位型不同的)异质刺激可能强化也可能调和原来的两维失常。如果这些刺激是有助于调和原来两维失衡的,使意识活动相对更易从进行性失常症状中恢复,这就是对异质刺激更耐受的本义。
评论(0)